台 中 車 站

中站站名牌

高架化設計的中站(前站)

(區間里程應為精武2.1公里←→五權2.0公里)

 

 明治38年(1905年)5月15日,台中驛開始營業,站房於同年6月10日完工啟用,41年(1908年)4月17日,站內的首座車庫落成啟用42年(1909年)1月30日旅客跨站天橋啟用。

 明治41年(1908年)10月24日縱貫線全線完工通車,並在為了縱貫線全線完工通車而建造的台中公園雙亭中舉行全通儀式,當時高官雲集,風光一時,至此由基隆經台中線至打狗的鐵路就全線通車了。

剛落成時的台中驛

剛落成時的台中驛站場及月台

明治41年(1908年)4月17日,縱貫線全線通車儀式舉辦會場之風貌。

台中公園內的雙亭是為了當年舉行縱貫線全通儀式而建造的,也是儀式舉辦之場地。

 縱貫線通車後台中站逐漸成為旅客的中轉站,旅客人數也大幅成長,車站的設施也不斷提升,明治42年(1909年)1月底,鐵製的跨站天橋落成啟用,站內的安全也更上一層樓。大正2年(1913年)2月9日,更首度在月台上加裝了發車用的電鈴,來提醒旅客火車快要開出了。這種服務,在今天看來好像是見怪不怪,但在當時這可是一項別站沒有的創新服務。

 在旅客人數大幅成長之下,建於明治38年(1905年)的木造站房顯老舊狹小而決定改建。中站改建工程係由鐵道部工務課設計掛及營繕掛負責設計,站房於大正6年(1917年)3月31日完工啟用,9月30日再完成站房外之迴廊雨棚,面積有2,227.21平方公尺,共花費了42,673圓所興建,今左翼部份之結構,係於民國38年時仿照原型式擴建,於39年時完工啟用。

台中站站房左側部份仍為未擴建前之樣貌

鐵路高架化前的台中站

 台中站是一座巴洛克式維多利亞風格的磚造建築物,外表為紅磚砌牆,再加上白色洗石子的水平橫帶作為裝飾,中央更有 一座高聳的鐘樓,屋頂為急斜式的歐式屋頂,而入口挑高的玄關更顯得氣派十足,令人印象深刻,原本的跨站天橋也分別在民國56年2月及58年4月分兩期改建為地下道。

 為配合「台中鐵路高架化工程」之進行, 第一階段於105年10月16日起切換路線及站房至高架路段,舊站房及站場於同日起停用,第二階段高架化工程則於107年10月28日完工啟用 ,車站整體工程於109年8月18完工。

高架化設計的台中車站(後站)

鐵路高架化後仍原地保存的台中車站

鐵路高架化完工後停用的台中後站

台中後站貨場內的「雙K道岔」

 台中站貨場內以往還有一樣全台僅見的鐵道設施,那就是「雙K道岔」了,「雙K道岔」的功用是可以提供火車作出多條不同路線的改變,與一般的道盆只能改變單一方向的功能有所不同,在列車的調度也更為靈活,目前在台鐵貨運業務不斷萎縮的之下,近年來「雙K道岔」也很少使用了。

日據時期糖鐵「中南線」的台中站

↑ 民國70年代的台中後站

 由 「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所經營「中南線」自大正5年(1916年)起第一階段完工通車並設立台中站開始營運,當時由台中行駛至萬斗六,7年(1918年)起延駛至南投,「中南線」 也全線完工通車。

 民國38年台鐵台中後站完工啟用,當時與糖鐵台中站並存營運,直到民國48年發生「八七水災」後,由於糖鐵「中南線」的烏溪鐵橋被洪水沖毀難以修復,導致「中南線」 被迫全線停止營運,糖鐵台中也因此裁撤。停用後的糖鐵台中站站房,在閒置一段時間後於民國50年左右拆除拆除後其腹地用於擴建台中後站站房站房東側擴建部份落成於53年,而拆除後的糖鐵站場用地,則改建為台中站列車貨運場之用為配合「台中鐵路高架化工程」第一階段於105年10月16日起切換路線及站房至高架路段,台中後站於同日起 正式停用

 

車站站名:台中 Tai-Chung

車站代碼:3300

國音電碼:ㄊㄓ

站地址:台中市中區綠川里

    台灣大道一段1號

車站等級:特等站

車站里程:自基隆起193.3公里

區間里程:精武 ←台中→ 五權

    2.1公里   2.0公里

民國60年代時台中站 →

往精武車站 往五權車站 回山線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