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雄 車 站

高雄站站名牌

下化設計的高雄站

 

 明治33(1900年)11月29日設立打狗停車場,第一代打狗停車場係位於當時山下町17番地(即今鼓山一路87巷口),41(1907年)4月20日起基隆至打狗間鐵路全線竣工通車 。

 因第一代打狗停車場腹地受限於打狗山與後壁港河道,距離高雄港也也有一段距離,輪船及鐵路間轉乘不便。鐵道部於明治37(1904年)6月開始進行填海工程工程41年(1907年)8月完工42年(1908年)9月15日第二代打狗驛再南遷往 「哈瑪星」(即今高雄港站現址),大正9年

昭和年間的第二代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站)

(1920年)10月1日改為高雄驛由於旅客及列車班次增加,鐵道部分別於昭和3年(1928年)將高雄-橋子頭間路線擴建為雙軌化;昭和10年(1935年)時再完成高雄-鳳山間路線雙軌化。

 「哈瑪星」是日據時期填海而來的,42(1908年)日人於打狗築港疏浚航道, 同時也利用淤泥填築了海埔新生地,而產生新市街,包括新濱町、濱町等地。當時於「哈瑪星」的打狗驛鐵道部興建了濱線鐵路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濱線發音為「Ha-Ma-Sen」,當地居民以台語發音譯為「哈瑪星,至今該地居民仍習慣稱該地區為「哈瑪星 

 隨著日本統治勢力的南移,除興建了高雄港以發展經濟外,並計劃將高雄發展為台灣的第二大城市,不但重新規劃新市區,更規劃在新市區內興建一座新高雄驛,以符合現代化都市之需求,今日的高雄站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

↑ 昭和14年(1939)興建中的新高雄驛

↑ 完工時的高雄驛三等候車室

 新建的高雄位於當時規劃新市區內的「𩻸港庄」(即今日大港埔一帶),高雄站房新建工程係由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負責設計,新建工程於昭和12年(1937年)動工興建,15年(1940)3月30日完工, 工程經費共耗資349,280圓,新建的高雄驛於16年(1941)6月22日正式啟用, 新高雄驛專門辦理客運業務,同日起舊高雄驛改稱為高雄港驛並改為只辦理貨運業務

↑ 民國50年代的高雄站

↑ 民國60年代時的高雄站

 高雄驛於風格上屬於「興亞帝冠式」建築,所謂「興亞帝冠式」的風格係出現於1940年代,係日本軍國主義高漲時代下的產物,與以往仿西方建築之樣式大為不同。所謂「興亞」是強調有東方建築之風格,屋頂為中國式、屋簷為東方式雕塑、窗戶則為阿拉伯式之圓拱型,最特別的部份為屋頂上方仿唐代建築的攢尖頂,遠望有如戴了一頂大方帽,故稱為「帝冠式」建築,而站房內外細緻又富有東方風格的雕飾,更充分表現出日本有意發展「和洋混合」樣式的建築。

← 充分表現出「興亞帝冠式」風格的高雄站

 由於高雄站當時是規劃為新市中心點,故在車站前方預留了一大片站前廣場(即現今市公車總站一帶),配合站房正面所興建當時高雄市最寬廣的馬路-昭和通(今日之中山路),以及東西向的-高風路(今日之建國路),加上當時車站四周仍為一大片稻田,當時的高雄站就這樣佇立在一大片稻田中,也讓其成為地標超過了60年。 

 高雄站的內部雕琢及裝飾上非常的精細及講究,在功能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一站,高雄站建有的人行地下道, 也是當時全台車站中少見的設施,所以高雄站自搬遷後就未曾出現過跨站天橋。而在第三月台上還設有一座洗手台,讓乘坐夜車到站的旅客盥洗後再繼續旅程,實在是一項非常貼心的服務。站內更建有車站中少見的站內花園,由於高雄站是西線電氣化的終點站,為紀念此重要之盛事,故特別在站內花園內立有一座「電化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以紀念辛苦的施工人員。

↑ 高雄站內的

電化工程殉職人員紀念碑

 高雄站前的廣場與其他車站相似,都立有了一座雕像,但高雄站的雕像並不是紀念國父或蔣公的銅像,而是一隻紅色的鯉魚。新建的高雄位於 原本的「𩻸港庄」(即今日火車站及大港埔一帶)。光復後,為紀念因興建高雄站時而被迫遷村的舊村落(新村落遷至今民族路、十全路的「新大港」名為安生村),而興建了一隻紅色鯉魚的雕像,「𩻸港」又稱為「大港」,即閩南語鯉魚之意,因昔日三塊厝溪流經此地,而溪中盛產鯉魚,故將此地稱為「𩻸港庄」。

← 現移至高雄願景館外的紅色鯉魚雕像

 民國91年3月28日,高雄舊站因配合三鐵共構(台鐵、高鐵及捷運)工程之進行而停用,同日起遷移至臨時站營運。但舊站並未拆除,816日起開始進行舊站遷移工程,預計112年新站完工後,再移回原址再度成為新站之門面繼續服務。

 而決定搬遷高雄舊站之後,市府開始尋找相關提供搬遷工程的單位與做法,並公開招標,也許是歷史的巧合,承包此次搬遷工程的得標廠商,便是當年負責建造高雄站的日本清水建設在台分公司。由於舊站站體為鋼筋水泥結構,無法以拆開還原的方式搬遷,

↑ 即將準備遷移的高雄舊站及遷移用之軌道

因而此次使用的是「總掘工法」,首先需將站體整個撐起,再於建築物下方舖上鋼軌,隨後在柱腳基礎上裝設「水平千斤頂」,使用油壓機推動千斤頂,也同時推動建築物平行前移;然而水平千斤頂的衝程限制約60公分,因此需不斷重複「移動」、「再架設」的艱鉅工程,也創下了國內有史以來量體最大的文物搬遷工作,而整個搬遷工作的經費也高達新台幣一億元。

↑ 現為高雄願景館的高雄舊站

↑ 現已停用的高雄臨時站(前站)

 民國91年8月16日,總統陳水扁與市長謝長廷共同主持「高雄火車站保存遷移」儀式。當日起,舊站便開始緩緩移動,每移動一次約費時10至15分鐘,可移動60公分,但加上每次重新架設水平千斤頂約需一小時,因此平均移動速度為每分鐘一公分,29日上午10:18提前到達定位,順利向東南方移動82.6公尺,至今國光客運站後方作之「高雄願景館」暫時保存,並在臨時站及願景館間架有一座「願景橋」,與臨時站的前、後站跨站天橋串連,成為站內的「鐵道文化棧道」,配合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於民國107年10月14日起臨時前站停止營運,同日起地下化之高雄站正式營運

現已拆除的高雄後站

↑ 現已停用的高雄臨時站(後站)

 民國60因平衡前、後站之發展及分擔前站旅客負荷,增設高雄後站,後站站房於55日完工,同年10月31日啟用。高雄後站在當時的面積,為全台設有後站之車站中面積最大的一站,但剛設站時後站一帶仍為大片稻田,故利用的旅客非常少,只有在繁忙時間時會帶來些人氣,後來 因中山地下道的興建令後站博愛路一帶發展迅速 。

 高雄後站旅客也逐漸增加,所以售票口也曾多至A(後)高雄(前站則多至J),高雄後站舊站房於91年地下化工程時而停用拆除,先暫時移至臨時後站營運,配合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於民國107年10月14日起臨時後站停止營運,同日起地下化之高雄站正式營運

 

車站站名:高雄 Kao-Hsiung

車站代碼:4400

國音電碼:ㄍㄠ

車站地址:

前站-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二路318號

後站-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347號

車站等級:特等站

車站里程:自基隆起399.8公里

區間里程:三塊厝 ←高雄→ 民族

    0.8公里        1.4公里

地下化前高雄站內的股道錯綜複雜 →

往三塊厝車站 往民族車站 回嘉義-高雄 回屏東線 回首頁